知道有热闹可看,几个准备训练的王爷们,很快也围了过来。
既已决定了比试,便不是能包的住。
输赢与否,总得见人。
朱允熥刚一露面,朱楩便把他拉到了一边。
“大侄子,不是叔说,那几个家伙没啥实力,当初也就是他们人多,不然叔能把他打的屁股尿流。”
朱楩自吹自擂惯了,他这话可真不如为信。
“叔又不是不知晓轻重,这个时候咋会诓你。”
“不信你去试,那小子实力没比叔强多少。”
朱允熥学了拳脚后,朱楩也曾和朱允熥挑战过。
自那次之后,朱楩一见朱允熥练拳,立马便躲得远远的,再不敢有比试之心。
单方面被虐杀,又有啥比的意思。
架势摆开,朱允熥和沐晟很快交锋。
没用多久,第一回合结束,双方虚实很快了然。
朱楩这次所言不假,沐晟实力确实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厉害。
急吼吼和他请教,还以为是个高手呢。
“你们三个,一块来吧。”
既已知晓实力,光打败沐晟有啥意思。
沐晟探到朱允熥实力后,不敢托大,只能默认曹炳等人上场。
须臾之后,朱允熥一对四开始。
几人实力不咋样,配合度倒是挺高的。
有人攻朱允熥上三路,随之就会又有人向他下三路发起攻击。
必须全力以赴,丝毫不能分身,方才不至于被打中。
不过,还是实力最终决定一切。
他们配合默契,朱允熥就先挑弱的动手。
在挨了曹震拳后,很快揪住张永肩膀,把他丢下了场。
少了一面防御,四人很快掣肘。
朱允熥分别击破,先是王远,再是曹炳。
沐晟还没来得及认输,便也被扔下场。
倒也还算能输得起,落败之后,四人心服口服。
他们四人配合默契,打架就从没输过。
突然让他们进营,听朱允熥训练,心中难免有些不服气。
比试过后,也终认识到了自身不足。
“殿下好拳脚,臣等认输。”
“往后臣定好好训练,不给殿下丢脸。”
能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最好了。
要是不比这一场,等队列训完,又都觉自己拳脚牛叉,不用继续。
那到时,他岂不还得和他们再比。
“那以后就好好训练,早日通过校阅,别辜负了皇爷爷的一片苦心。”
老朱的苦心是为了那些勋戚子弟不假,但何尝又不是为了朱允熥。
之后的训练,平稳有序。
农户子弟都能训练出来,他们好歹也算有些基础。
他们自己想通,愿意下苦功练习,进步还是很快的。
朱允熥偶尔来一次营地,督察一下训练的进展,顺便再去看看工匠的火器做的咋样了。
按照朱允熥构想打造出来的火铳,倒是能发射出铁弹,距离和火绳枪相差无几。
这段时间,工匠们一直就铁弹的用料,以及火铳的外观进行不断的加工改进。
目前又没什么用兵的地方,没必要急于量产。
既然要造,那就要冲着最好去。
一旦量产,那必须是在改无可改的情况之下。
每次从营地离开,便会直奔庄子。
半年之久的学习,学堂孩子们终点在哪,基本显现了。
年纪小的,可以再等着看。
大一点的,可实在耽误不起了。
要真到了科举无望,再去寻其他谋生的营生,那黄花菜都凉了。
朱允熥是能一直供着他们读书,可他们总不能一辈子读书,不成家立业,不赡养父母了吧?
在和孩子,包括家长商议后,学堂成立了速成班。
也算是职业学校一类,以职业技能为主,文化知识为辅。
让孩子们像他们各自将来的职业规划中,迅速的学成就业。
有算账先生,有粮库管理。
种类不多,都是些既需要文化,但又不怎么难的。
所有种种,均以服务庄子为主。
将来就业时,庄子用不了这么多人,他们还可凭自己本事,去外面自谋出路。
反正在他庄子干活的人,都是结算月钱的。
除此之外,其余不少孩子们也都分了班。
这些大多是以粮食病虫防治,灌溉基础理论,品种改进等方面的。
这些内容,均由庄上的一些农户担任。
为了广泛学习,系统应用,朱允熥又从外面找了几个有经验的农人。
所有人均为学堂外聘先生,但授课内容,必须得经过相互探讨,达成一致意见时才行。
但凡有出入,必须进行试验,哪怕得等数月。
绝对不能按自己的经验,都去教孩子们。
一个问题两种办法,该听谁的?
另外,匠作类也在筹备当中。
木工,瓦工等等都会囊获其中
总之一句话,现在或许不算齐全,但将来的将来,百行百业都会囊括进来的。
所有的科目,均聘有经验者传授。
这些或许只是理论,但提早掌握了这些,就不至于让他们在前人走过的路上再栽跟头了。
不管进入哪一行,都能快速上手。
这也省掉了他们将来,当学徒浪费的那些时间。
很多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子弟能趁着这个便利,迅速掌握一条谋生的路那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至于科举及第,他们可从来没敢想。
很多人,都是冲职业规划去的。
随着庄子学堂名声越来越大,外面的很多人都有送孩子学习的打算。
让庄内孩子学习,那是给庄户的福利。
不是庄子的人,那肯定不会让他们白学的。
因而,学费,书本费,生活费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如此,送孩子们过来的家长,还是很多。
为了让普通人家负担得起,朱允熥并未定太高。
他办这类学堂,是冲着长久规划去的,又没打算赚钱。
每人每年,综合加起来也就两百个铜板。
一个铜板两个馒头,一天至少得六个铜板,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饭钱而已。
今日,便是外招学生开学的日子。
为了朝正规化发展,也为了方便区分,一次性挂了三个牌子。
应天一小,应天一中,大明职业技术大学。
小学招收年纪不限,以启蒙教育为主。
中学学习的东西更高深一些,是为向大学或者科举过度的。
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热衷科举,又愿意留下的,由许观负责教授。
因当初建的学堂,很难放下这么多人。
朱允熥直接在庄外,置办了些地,把大学搬迁了过去。
与之一块搬的,还有农研所。
职业技术的学习,离不开动手操作。
农研所只是其一,凡开设的专业,必须都得设立实验室。
只不过,现在的大学专业寥寥。
搬迁过来的学生,也就只有个速成班而已。
大概也就几十人而已。
看望了这些学生,又给他们加了鸡腿。
作为职业技术大学的第一届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早日学成出才。
之后,又去了中学。
这里的学生,都是庄户子弟。
几个月的学习后,晋升到这里来的。
这些孩子年纪还小,不用着急出去养家。
因而,还有读书的时间。
都是老学生了,朱允熥简单做了些鼓励,给了他们和大学学生一样的待遇。
随后,便直奔小学。
这里的学生仍旧年纪不一,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
这次分班,是以年纪大小划分。
年纪小的,学习的时间还多,可以多教授他们些文化。
年纪大的,需要速成,教他的东西,让他们尽快过度到大学,学到谋生本事也就成了。
毕竟是第二次开学,朱允熥也显得轻车熟路了。
不过,好像也因此变成了老油条。
于实给他打着伞,学生们顶着烈日,讲了差不多快半个时辰才终结束。
把学生们放回去后,朱允熥拿出本《弟子规》。
这书是他前世,上中学的时候读过的。
闲来无事的时候,突然又想了起来。
不能浪费,于是便誊录了下来。
许观简单翻看过后,脸上写满震惊。
历史上,《弟子规》成书于满清,一经现世,很快引起轰动,很快被朝廷定于幼学必读教材。
许观他有所震惊,那都是在所难免的。
“这书用我们的印坊刊印出来,在小学和中学教授,大学就不必了,他们需全心全意学会本事,赚钱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