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求订阅!)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求订阅!)(1 / 1)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一百三十三章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最新契灵之书上,文字缓缓演化。

却见上面出现了这样几个选项。

选择一:【南阳隆中一茅庐,时值乱世,你隐居在此,静观天下变化。】

选择二:【你的父亲贵为一族之长,因母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所以,你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然而伱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被立为世子,可你却有更大的野心……】

选择三:【你自幼家境贫苦,母亲更在分娩后患病去世,父亲无力请乳母给你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你,幸得恩人喂养,才勉强活了下来。】

选择四:【你出身宗室,曾担任一个掌管刑罚狱讼的小官,因秉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故而升迁缓慢,然而你毫不在意,淡然处之。】

苏澈看着这几个选择,不由得皱起眉头。

这一次的选择项目,依旧是四个。

不过,此前出现过两尊神话级英灵,刘邦和朱元璋,果然已经消失不见了。

当初真的只是三选一。

这些伟大的神话级存在,是不可能继续留在这里,再给你一次机会的。

他们性格高傲,给了你一次机会,你却没有珍惜,哪可能还能再给一次机会的

别说他们,就算其他传奇英灵,也基本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苏澈实在是想得太美了,得陇望蜀了属于是。

不过。

这是早就预料的结果,苏澈也没有失落,能契约一尊神话级的英灵,还是始皇帝嬴政,他已经很满足了。

虽说嬴政出手的一招便花了苏澈三十万灵币,可那效果,却是毋庸置疑的恐怖,直接让苏澈夺冠。

三十万灵币,花得很值!

苏澈将诸多杂念抛之脑外,认真看着眼前这四个选项。

在看到第一个选项的时候,苏澈眼皮一跳,南阳隆中一茅庐,又是时值乱世,难道这是传说中的诸葛亮

这可是一位重量级的存在!

但问题是……

此前有传言,有大宗师契约了卧龙诸葛亮,那现在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是谁呢

另外一个模仿诸葛亮的迷弟吗

不得不说。

很有可能。

苏澈还记得,上一次模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误导人的选项。

【还在你在年幼的时候,你便和一位勇武的将军,在敌方万军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

如果是一般人,还真信了……

所以。

苏澈按耐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将目光看向其他几个选项。

选项二,你的父亲贵为一族之长,因母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从这些有限的条件中来看,应该是那一位!

赵无恤!

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和赵氏家族首领,谥号为“襄子“,所以史称“赵襄子”。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因为敏而好学,胆识过人,得到父亲的关注。

据说有一天,赵鞅的儿子都长大成人。

赵鞅对所有儿子说:“我将一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谁寻得者有赏。”

他们都骑马奔常山寻找宝符,却都空手而归。

只有赵无恤回来说:“我寻到了宝符。”

赵鞅问他在哪里

赵无恤回答:“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了后非常欣慰,只有赵无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不久,赵鞅就废掉了世子赵伯鲁,破例立赵无恤为世子。

这位大佬是赵国的开创者,是三家分晋的其中一家之一,一手造成了老秦人东出之路的最大阻碍。

苏澈没想到,自己刚刚模拟完秦始皇的一生,这位赵国的开创者,竟然会青睐自己。

这是啥意思

“赵无恤,最起码是传奇的存在。”

苏澈暗暗点头,随后看向第三个。

这一个选项,信息含量远不如第二名,同样是介绍了家庭的情况,可类似这种情况的,简直不要太多。

苏澈思考了半晌,得出了一个疑似的目标。

可能是宋武帝刘裕

这位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开国皇帝。

这一位的经历和选择三的描述相差无几,所以很大可能是这一位。

不过,苏澈也不能完全确定。

苏澈看向第四个。

选择四,出身宗室,曾担任一个掌管刑罚狱讼的小官,因秉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故而升迁缓慢……

这又是谁呢

苏澈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

可以确认身份信息的文字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是苏澈,也很难猜测出来。

苏澈摇了摇头,将目光再次看向第一个选择。

南阳隆中一茅庐,这位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如果是真,那证明此前有人契约的诸葛亮,不过是他的分身……

要不要赌一把呢

苏澈又看向其他几个选项。

如果是稳妥期间的话,选择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显然是最好的。

可问题是,如果第一位真是诸葛亮的话,那有可能是神话级的存在。

尽管比不上嬴政的神话高阶,但如果以知名度而言,至少是神话初阶的存在。

都说那本三国演义,为他增添了神话色彩。

但实际上。

其实演义里的诸葛亮,还没有正史里的强。

演义里根本就没写诸葛亮治国,这直接就砍去了一半。

此外,演义里写的军事战争几乎都是靠所谓“计谋”。

而这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绝大部分的战争,阴谋诡计,从来是下下之道,用阳谋战胜对方,堂堂正正之战,才是最无解的手段。

阴谋,诡计,从来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还有。

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像是个坐轮椅的弱书生,整得和某个‘我不是退役只是没人要’的瘫痪电竞选手一样。

但实际上,历史中的诸葛亮,出将入相,文能落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和某位身高两米多的夫子一样,诸葛亮同样是身高一米九几,孔武有力,刀能入石,擅长一手以德服人。

正史中,对诸葛亮打仗的描写是这样的:密如风雨,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击,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此外,在后世史学家的眼中,他是这样的:

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毫无疑问,历史中的诸葛亮,比演义之中要厉害太多。

当然,如果你拿他的打仗能力,和韩信白起这个级别的存在来比的话,那肯定比不过的。

可这并不意味着他打仗不行,即使是诸葛表现最弱的作战能力,司马懿都没能赢他。

在治国方面,他更是可与管仲、萧何甚至周公、伊尹相提并论的一等一的杰出政治家。

苏澈犹豫了半晌,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个。

他决定赌一下。

既然已经契约了一尊神话级英灵,赌一下也没什么,哪怕赌错了,也无伤大雅。

反正天命杯已经结束了,他都拿到冠军的奖励了。

选择一出,其他选择纷纷消失,契灵之书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一句话,出自《诫子书》。

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之书。

语浅而意蕴深刻。

苏澈眼前闪现过这样一个画面。

诸葛亮满怀希望的看着自己的幼子,期待着他快点成长起来,期待他能继承自己的志向。

与此同时。

书中的文字开始演化……

【汉灵帝四年,你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你的父亲给你取名为亮。】

先看到那些画面,再看到这一行行文字,苏澈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赌对了。

竟然真的是诸葛亮!!

汉灵帝四年……汉灵帝,这不是刘宏吗

这老小子,真是好久不见了。

苏澈的嘴角,不由得浮现一抹淡淡的笑容。

和刘宏打了不少交道,和这家伙算是老朋友了,没想到还能再看到他的名字。

这些念头一闪而过,书字还在演化。

【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你父亲诸葛珪曾担任兖州泰山郡丞。】

【你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随着你渐渐长大,你又多了一个弟弟。】

【在你三岁那年,你的生母章氏病逝。】

【在你八岁那年,你的父亲因病去世。】

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这个开局简直不要太惨。

在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主,也是一个家的顶梁柱。

顶梁柱的崩折,毫无疑问,会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苏澈看着这些文字,眼前闪现一幕幕画面,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诸葛亮儿童时期的悲伤和迷茫。

不过这一次,并没有给苏澈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模拟的机会。

如果给他这个机会的话,凭借那一手医术,苏澈说不定能逆天改命,挽救诸葛亮父母的生命。

可惜这些文字一闪而过,并没有给出选项,苏澈并没有亲自干涉的机会。

很快。

文字还在演化。

【此时你的兄长诸葛瑾已经十五岁,他负责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

【而你,以及你那年幼的弟弟诸葛均,和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这一年,你的叔父诸葛玄得到袁术的器重,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你和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姐姐,跟着叔父一同前往。】

【又一年,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你的父亲决定去荆州投奔刘表。】

【几年后,你的叔父诸葛玄因病去世。】

【你已经再无依靠,此刻,你的选择是……】

【一,谋求官职,二,开始隐居,三,到处游学,四,亲自干涉。】

来了。

选项环节,终于来了。

苏澈认真看着这几个选项,不由得挑了挑眉头。

一,谋求官职,这恐怕不行。

在这个时代,诸葛亮的出身并不算差,最应该做的不是急着去当官,而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只要出了名,根本就不用怕没官当。

此外,这也不是原本的路线。

二,就地隐居,这是前世诸葛亮的选择,选择这个应该是最稳妥的。

三,到处游学,这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一直隐居的话,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到处看看,张一张见识,也很不错。

随后,苏澈看向第四个,亲自干涉。

要亲自干涉吗

苏澈有些犹豫。

按照原本的轨迹,诸葛亮会在隆中的茅庐中,隐居的同时,和朋友一起到处游学,拜访亲朋好友,不可能一直宅在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这可不是故意放鸽子。

等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

随后刘备耐心等待午睡结束,最后诸葛亮才顺势出山。

如果让苏澈在这个时间点亲自干涉的话,那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慢慢等待一切按照历史进程进行。

苏澈最大的风格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如果让他亲自干涉,肯定会影响历史的发展。

那这东汉末年的三国,又会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一切的进程,都会因此而改变。

诸葛亮生平的最大宏愿是什么呢

匡扶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果苏澈不按照剧本行事的话,恐怕很难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可问题是……如果这一切真按照历史进程的话,等到天下大势已定,苏澈真的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吗

苏澈不太确定,若让一切都按照历史发展的话,那他也就失去了他的最大优势。

而且。

一切都按照原本的剧情来走,那实在是太无趣了。

在这一个选项出现时,苏澈思考了良久,过了半晌,还是做出了决定。

他的选择是——

亲自干涉!

先干涉再说!

苏澈一阵恍惚,再次睁开双眼,手中有着一本书,一旁的几个好友拍掌吟着。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这首乐府诗,名为《梁甫吟》,是诸葛亮最近所写的一首诗,此刻拿出来,让大家品鉴一番,几个好友在看到这首诗后,忍不住吟诵起来。

这首诗看似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却是层层推进,语语相衔。

这首诗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

虽然语言质朴而少文采,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

简单来说,虽然没什么文采,却写得挺精彩的。

这首诗是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

几个好友也明白,诸葛亮的文采很一般,也没有过于在意文笔细节方面的问题,开始讨论起这一首诗的内容。

事实上,哪怕诸葛亮的文字造诣上虽然很一般,但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名篇。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苏轼说:“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

诸葛亮的文章,从不堆砌语言、辞藻上的华丽,其内容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此刻写出这一篇文章,在这乱糟糟的世道中,却是以史为鉴,借古讽今,隐晦的表达自己的器量。

这几个好友分别是石韬、徐庶、孟建。

几人平时游学读书,这三人都是力求精熟,将每个字句全部钻研透彻,所以他们的文采要远超诸葛亮,写一些诗句看上去要美很多。

诸葛亮则不同,他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从不去关注书中的辞藻文采,而是观其大略,研究这本书的真正内涵,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虽然诸葛亮的文采不行,但他的好友却明白,他是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

此刻他们读完这首诗后,都在认真研究,越发觉得不俗。

过了半晌,徐庶称赞道:“孔明,这首诗真是不错啊,初读有些意思,越读越觉得精妙,非常的有味道。”

石韬点了点头说:“是啊,并没有堆砌辞藻,却十分有内涵,这首诗,就像是孔明你的为人一样。”

孟建笑了笑,调侃道:“诗如其人”

苏澈缓缓摇了摇头,说道:“在几位兄长面前,这首诗实在是不值一提,贻笑大方了,不值得如此称赞。”

随后几人促膝长谈,畅聊自己的人生和梦想,畅聊未来。

徐庶说:“我也不求未来能如何,只求能当个县令、县长,造福一方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苏澈听了这话,笑着说:“元直兄,你才华不俗,将来必然可以官至郡守,甚至更高。”

徐庶听了这话,心情很是不错,郡守是什么概念

一郡之太守,算是地方大员了。

这个官职,他根本不敢想,可诸葛孔明竟然能说他官至郡守,甚至更高!

比郡守更高

那岂不是州牧了

他这样的人,也能当州牧吗

徐庶觉得这个有点太遥远了,就连想象都想象不来!

他们几人家世一般,虽有一腔理想,但终究是没有展现的机会。

“哈哈,孔明看人最准了,说元直兄能当郡守,那以后肯定能当郡守!!”一旁的石韬大笑着说道。

这话吹得徐庶心花怒放,他摇头笑着说:“你们也太抬爱我了。”

“那我呢”孟建笑着问苏澈。

“孔明,你觉得我能当什么官职”石韬也跟着问道。

苏澈想也不想的说:“公威兄,广元兄,你们二人,具是才华出众,足以可以升任郡守、刺史!”

“哈哈,我们也能当郡守和刺史吗”孟建笑着说:“可惜今日州平没来,否则也让你看看,州平能当个什么官职!”

“那孔明你以后呢你以后能做什么官”石韬看向苏澈,开口问道。

“对啊,孔明,你还没说你自己呢”孟建笑着问道。

“孔明,他能做到什么官”徐庶也跟着问道。

听着三人的追问,苏澈笑了笑,却没有说话。

他自有一腔抱负。

他要解民众之倒悬,拯生灵于涂炭!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让山河重现本色,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等理想,自然不好直接说出来。

见苏澈笑而不言,几个好友也没有继续追问。

平日里的相处,他们都知道孔明的性格,知道他的肯定有了不得的梦想。

既然孔明不愿意说,那他们也没有继续追问,如果强行逼问出来,说一些惊世骇俗的话语,反而导致冷场了,这可就不好了!

此后又聊了一番平时读的书,苏澈听着他们说的那些书,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当初模拟张仲景的时光,那个时候,他也看过类似的书。

一时间,苏澈忍不住唏嘘感慨。

随后,几人又谈论起当今天下,这个混乱的世道……

很快,夜深了,苏澈和这几位好友一起抵足而眠。

在这个时代,招待朋友,那必须要和他们一起睡觉,不然关系就生分了。

虽然有点挤,而且徐庶的脚还有点臭,但没办法,只能忍一忍了……

因为第一次和这么多朋友挤着睡,苏澈左右睡不着,便皱着眉头想了想,在心中算了一算时间。

此刻他十七岁,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是27岁时出山,也就是说,十年后。

出山时,因为过于年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

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

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诸葛亮,还没有彻底成长起来,虽然有满腹才华,可一上来就大展拳脚,那自然不可能。

在原本的历史上,得等到刘备入川后,诸葛亮镇守荆州,诸葛亮此时的治政能力初步显示出来。

此后,诸葛治蜀,更是他内治的巅峰时刻。

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蜀锦,将蜀汉治理成了天府之国,还搞活了蜀汉经济,拥有了与其他两国相抗争的实力。

当时吴魏两国的丝绸锦缎都来自蜀汉,这极大的推动了蜀汉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三国最大的商业鬼才。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引用《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入主益州之前,答应了打下益州,府库里的财产将士们随便分。

结果打下来之后,刘备信守承诺,钱分完了,刘备又开始担心起军费不足了,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这么大个集团的日常开销。

这个时候,刘备的手下有一个鬼才,名字叫刘巴。

他给刘备出了个馊主意:钱不够,印就完事了!

他建议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也就是一种价值为一百枚五铢钱的新货币,这样广泛收集民间的五铢钱,又可以铸造更多的直百五铢,这样一来,财政问题就解决了。

也就是说,空手套白狼!

原本价值一钱的五铢钱,稍微加工一下,多加一些铜,变得更精美了,就值一百枚五铢钱!

这的确解决了刘备的财政危急。

史书记载:“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但问题是,这一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收割蜀地百姓的韭菜,属于竭泽而渔,根本不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

这和后来朱元璋印的宝钞有些类似。

钱不够用

印就完事了!

反正就是放水,反正就是膨胀,只要钱流通起来,那经济就会变得更好,一切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是吗

朱元璋这一手是从元朝这里学来的。

元朝其实是一个在金融上十分超前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以纸币为主要货币的朝代。

朱元璋作为一个从元朝过来的人,他对于纸币有着特殊的偏爱,他十分喜欢印刷宝钞,爱拿这一张张凭空印出的纸去换取物资。

然而元朝发行宝钞,至少在前期还是有保证金的,严格执行银本位制度,而朱元璋印宝钞从来就没考虑过保证金的问题。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元璋发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第十三次北伐。

燕王朱棣率军在大宁两次大败北元军队得胜还朝,朱元璋一开心就赏赐了朱棣一张面值一百万两的宝钞。

朱元璋不仅拿宝钞当真钱花,就连给朝廷大臣们的工资,都是直接发的宝钞。

不得不说,这宝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朝初期的财务问题。

一直到朱允炆时期,他的军费都来自于疯狂印刷宝钞。

可到了朱棣时期,随着不断印刷宝钞,货币严重超发之后,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了,几乎和废纸没有多少区别,这让热爱战争,想要建立功勋的远征大将军朱棣十分之苦恼。

为什么这宝钞,他老爹,他侄子,都能疯狂印刷,用来充当军费,反而到了他这里,却不行了呢

纸钞的问题,和蜀汉这直百五铢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蜀汉后期的财政情况,恐怕会出现一个大问题!

正所谓超发一时爽,一直超发火葬场,时间长了,经济糜烂,底层民众那可就民不聊生了。

为了针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将这份泡沫风险,转移到了吴国和魏国,只要让他们也用蜀国的钱,把蜀五铢变成“国际通用货币”,那这财务泡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放水的泡沫,可能会造成的货币贬值,让大家一起来承担,虽然蜀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会相对小很多。

如此一来,蜀国也能一直大放水,一直超发货币,从而保证自己在经济上的绝对领先。

说白了,就是不仅收割国内的韭菜,还收割其他国家的韭菜,全天下割韭菜!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诸葛亮就想到了蜀锦。

蜀锦作为上等的布料,一直以来都是最热门的商品,这些蜀锦大量出口到东吴和曹魏,一度出现了“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的景象。

正因为蜀锦是蜀地的特产,并且是高附加值产品,诸葛亮就拿到了主动权。

于是乎,诸葛亮规定凡是购买蜀锦的一律要用蜀五铢来结算!

吴、魏两国的官员一看,直接傻眼了,蜀五铢是个什么玩意

一枚五铢钱,等于一百枚五铢钱

上面印一个百,你就给他算一百啊

这t还不是一株五铢钱吗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聪明人,那些人一眼就看出其中问题,觉得这可能会出现问题,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条件。

你想空手套白狼,哪有那么容易

于是乎,诸葛亮又想了个办法。

先是规模化。诸葛亮带头在家种了00棵桑树,并号召百姓商贾都来参与种桑养蚕,种的人多了,那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这就导致蜀锦比起其他布料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其次则是国营化。诸葛亮设置了锦官,集中了76000名织工,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根据地方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教授民众织锦知识,至今苗族人还把五彩锦叫作武侯锦。

如此一来,蜀锦的价格便宜,工艺先进,规格统一,品质上乘,自然也是销路大开。

哪怕其他吴国和魏国的领导人不想被割韭菜,但谁让蜀锦是个硬通货呢,架不住民间的自由通商。

通过这一招泡沫转移,割其他国家的韭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锦本位”。

此外,除了蜀锦,还有蜀盐也被诸葛亮官方营业了,使得蜀盐的产量倍于魏吴,同样是物美价廉。

无论是购买便宜的蜀盐还是便宜的蜀锦,都必须使用蜀国的五铢钱。

也就是价值00的一枚五铢钱!

这钱上面文所写,大概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

我说他价值一百,那就价值一百!

随着不断的通商,久而久之,蜀五铢渐渐就在吴、魏两国通行了起来,甚至一度都超过了他们本地的货币数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由不得吴国和魏国的官方不同意了。

这两国的领导人,也只能硬着头皮用了。

后来孙权赏赐吕蒙一亿钱,用的就是蜀五铢。

别说中原的国家,随着贸易的进行,蜀国的蜀五铢,甚至流传到了中亚地区,在国外广为流传。

蜀国的财政问题,也从竭泽而渔,变成了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真是割韭菜一时爽,一直割韭菜一直爽!

凭借着优渥的经济,蜀国不过数百万人口,却能供应十几万的大军,七年北伐五次,原因就出在了这里。

要知道的是,十几万的大军,每天所吃的粮食,最起码得消耗数百万人的粮食才行!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得多么优渥的家底,才能这么玩

老秦人都不敢这么玩。

可以说。

诸葛丞相的经济眼光,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

原本苏澈还不知道如何破局,此刻神游太虚,想着历史中发生的那些人和事,渐渐的,总算是有了一些头绪,有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大胆想法。

从商,这可是苏澈的老本行。

当初的一手庞氏骗局,差点玩崩了汉末的天下,最终竟然莫名其妙的圆了回来,最终还是杀死了三国,让三国没能到来。

不过,那是汉末,天下还未乱的时候。

现如今,天下已经开始乱了,很多事情做起来也没那么方便了,再想复制当初程锦钱庄的风光,显然不太可能了。

虽然此刻诸葛亮不过十七岁,但天下已经发生了很多大事。

先是黄巾起义,然后是张角战死,接着有董卓作乱京师。

董卓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了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

这一年,曹操号召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次年,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

随后王允设计,让吕布杀死了董卓。

又一年,李榷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同一年,曹操击败了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

此后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陶谦病亡,刘备领了徐州牧。

随后吕布占了徐州,刘备投奔曹操。

这些是去年的事情。

今年同样发生了一件大事,袁术在寿春称帝了。

如今乱世已至,再想提前杀死三国,显然是有些不切实际。

回想了以前,苏澈又开始认真思索起来现在的情况。

隆中在南阳,而南阳又是荆州,荆州的刘表,虽然是汉末群雄之一,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

手里哪怕有再好的牌,如果不打出去,那也赢不了。

刘表虽然远交袁绍,近结张绣,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

可从一开始,刘表就没有鲸吞天下之志,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

这样一个人,在这乱世,只要一死,这偌大的家业,便会分分钟分崩离析。

想清楚了这一点后。

次日。

苏澈离开了隆中,一路赶到了襄阳城。

诸葛亮此刻所在的隆中山,就位于襄阳城的二十里外,说近不近,说远也绝对不算远,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相当于郊区大别墅了。

隆中还是三郡交界处,东临南郡襄阳,西南接汉中郡房陵县,北临汉江,隔江就是南阳郡邓县邓城,交通十分方便。

在这样一个地方隐居,可不一般,特别在这个乱世,隐居这种行为,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的。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如此,同样算是隐居。

要知道的是陶渊明的时代,同样是一个无比混乱的乱世,属于政局不稳的两晋南北朝中的东晋。

在这样的时代,普通人连一口饭都吃不饱,活生生饿死不知凡几。

隐居这种行为,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诸葛亮的情况也差不多。

电视剧里王朗在两军阵前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然而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是什么真村夫。

前面说过,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投奔了刘表,二人的关系十分好。

随后叔父诸葛玄将诸葛亮两个姐姐嫁给了襄阳豪门,为诸葛家在襄阳打下了立足的根基。

历史上,诸葛亮还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

黄承彦是当地豪门,他的夫人是襄阳豪门蔡瑁的姐姐,他的小姨子是荆州刺史刘表的小老婆。

也就是说,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而诸葛亮娶了黄承彦女儿为妻,就和刘表攀上了亲戚。

有了这些有背景的亲戚,就需要经常走动,巩固关系。而诸葛亮的这些亲戚,也都居住在汉江沿岸,从隆中出发能方便往来。

汉江边,襄阳城里的刘表府邸也是诸葛亮常去的地方之一,刘表长子刘琦和诸葛亮关系很是亲近。

此刻。

当苏澈来到襄阳城后,采买了一些礼物,便直接去了刘表的府邸,没多久,刘琦就来找了过来。

“孔明,好久不见啊,哈哈哈,你住得那么偏,我都没办法经常去找你玩了!”刘琦憨笑着说道。

刘琦长得人高马大,为人憨厚,对待朋友,完全没什么心机,此刻这一番话,是他的真实想法。

刘琦还有个弟弟,叫刘琮,因为这个弟弟,他逐渐失去父亲的宠爱。

不过这个弟弟更是蠢笨,刘表病逝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为主,此后曹操南征,刘琮直接举州投降。

然后曹操就说了一句经典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意思是生儿子就要像孙权,刘表的儿子就是猪狗一样的货色。

这一句话看似骂了一个人,但好像又骂了三个人,孙权躺枪,刘琦也被骂了。

不得不说,曹老板在内涵这一方面,还是很有一手的。

苏澈听着这话,连忙行了一礼,认真说道:“新元兄,好久不见,无恙否”

“无恙无恙!只是最近少了一个朋友,实在是寂寞得很呢。”刘琦笑着说。

这话说得含糊,想要带过这个话题。

可苏澈却看出了刘琦神色之中的异样。

他盯着刘琦的双眼,继续问道:“新元兄,真无恙耶”

刘琦听着这话,顿时一愣,有些尴尬的说:“的确有些事情,我想请教一些问题……”

苏澈微微一笑,说:“新元兄,你我是什么关系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是这样的……”刘琦开口说起了最近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章写得有点慢,虽然剧情进度很缓慢,但还是写了很久很久,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更新稍微迟了一些,非常抱歉。

最新

最新小说: 星云神域 在种田文签到致富 诡娃娃珍珠 重生为龟,从阴间开始进化 仙尊归来:镇压世间一切敌! 病娇真千金马甲一掉,全球轰动了 被迫重生后,我成了反派白月光 舔人就变强,仙子太多遭不住了! 前世被家暴虐杀,重生七零彻底黑化 末世重生之全家低调苟着苏云王杰